当我们谈工业剧时,我们能谈些什么?

当我们谈工业剧时,我们能谈些什么?

时间:2024-04-29 15:00:37阅读:2787
《麓山之歌》五一国际劳动节海报五一劳动节如约而至,对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礼赞,向那些在平凡岗位的劳动者、奋斗者、一线工人致敬,汇成了一首激荡昂扬的主旋律,而工业发展的点滴足迹,也在不断被电视
  • 该剧讲述了在智造转型的大潮下,国有上市公司麓山重工直面困境、坚守主业,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争峰,最终实现创…
麓山之歌》五一国际劳动节海报

五一劳动节如约而至,对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礼赞,向那些在平凡岗位的劳动者、奋斗者、一线工人致敬,汇成了一首激荡昂扬的主旋律,而工业发展的点滴足迹,也在不断被电视荧屏记录着,珍存着。

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、技术创新的主战场,近年来,推动东北全面振兴、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时代议题备受瞩目,《大博弈》《麓山之歌》《沸腾人生》《许你万家灯火》等作品从不同的维度,摹绘着工业强国的时代脉络和铮铮硬骨,但是相比与古装、家庭、悬疑等热门题材,工业题材的规模仍偏“高冷”。

那么,当我们谈工业题材时,我们在谈些什么?能谈些什么?

老工业基地辉煌火热的过往、脱胎换骨的阵痛、振兴转轨的浪潮?或是老一辈人如何起家兴业,从筚路蓝缕走向行业巅峰的不凡之路?这些都是可选项,而且都是主流叙事的经典选题,但同时,当工业发展快步迈入“智造”创新的5.0时代,当工业业态、工厂模式以及工人的精气神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对题材茧房和创作边界的新突破也随即成了影视行业的重要课题。

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,以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力量——湖南装备制造业为背景,《麓山之歌》在两年前率先从新质生产力和技术创新的维度垂直落笔,以鲜明的重工业气象和高浓度的生活质感,成为当代市场上所稀缺的新型重工业题材剧的发轫之作。

至于稀缺的原因,“三工”故事,特别是大国重器、装备制造、工业强国语境下的“三工”故事,一般具有先天的“强专业”属性,而且通常兼具较高的选题站位甚至是“献礼”意义,由此,“大事不虚”的基本前提和相对庞大的制作体量悄悄拉升了这一赛道的整体门槛,编、导、演诸个环节都不能弱化。我们看到,《大博弈》由编剧周梅森执笔护航,秦昊、万茜等领衔主演,而《麓山之歌》则请来了总导演毛卫宁、演员杨烁侯勇焦俊艳 以及《奔腾年代》的编剧王成刚。

目前,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数量超过2亿,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,工业发展的脉搏早已与国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、血肉相连,他们的故事是现实题材最丰富的创作宝藏之一。这也决定了工业题材电视剧在向上立意的同时,更要向下扎根,将触角深入平凡生活——起笔于“工”,落笔于“人”,这也是现实题材能否真正照进现实,与观众、工人、劳动者之间建立起共情连结的“密钥”。

以《麓山之歌》为例,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,透过企业管理者、科研人员、一线工人这组大群像,我们从不同的价值面向,看到了老一辈劳动者对工业发展所倾注的深情,看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赓续,也看到了年轻人对于工业强国梦的使命感,这些都是“工”字背后的意义指向。就具体细节来说,怎么把自主研发、科学技术创新这条路一直坚持走下去?高精尖人才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国创业,还是留在国外?站在职业规划的十字路口,是搞直播、送外卖、当销售,还是进工厂、拿焊枪、当工人?面临这些问题的并不仅仅是剧中的人物角色,也许,还有当下很多很多的年轻人。

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柱石,新时代工业题材剧集所呈现的,不只是一企一业的荣枯存亡,更是新型工业化这条奋斗之路上,那些普通劳动者们的生活姿态。从工业之重、工业之变,电视荧幕如何讲好大国重工的故事?如何呈现工人之美、奋斗之美?包括《麓山之歌》在内的先行者已经在释放一种信号——工业题材不会成为一条人迹罕至的路,这些问号,也不会仅由一部作品来回答。(作者:贾乃锐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--== 选择主题 ==--